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會長 袁再青
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是中國內地會展行業的一級社團組織,由國家商務部主管,現有會員五百多個,主要是內地各地會展辦、會展協會、會展場館、會展企業、會展院校、會展媒體等的知名人士。我們與港澳台及國際會展業界也有較好的合作關係。2013年五月,在第二屆中國(北京)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,我們在北京還與澳門展貿協會林中賢會長簽訂了合作協議。
本文章題目是:內地會展業的「新常態」,與澳門會展業的新商機。我從兩個方面來談。
一、 內地會展業發展的「新常態」
我想介紹一下內地近二年來會展業的新發展、新特點,從中探討一下新商機。
最近業內也開了一些會議,都有對形勢的分析。我們研究會開了池州會議,圍繞中國經濟發展的「新常態」展開討論。
我與業內人士交換過意見,大家對中國會展業發展進入了一個「新常態」有了共識。經過近兩年的觀察,我們認為,中國會展經濟已經告別了過去十多年超常態的高速發展時期,進入了溫和增長的「新常態」時期。它的主要標誌,就是展會數量和規模的增長,從兩位數的增長,轉變為個位數的增長。
根據我會統計,2013年中國內地共舉辦各類展覽7319場,同比增長1.8%;展覽面積達到9391萬平方米,同比增長4.5%。
根據統計測算,2013年會展經濟直接產值達到3870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10.6%。以上數字反映出,展覽面積增長快於展覽項目增長,單位項目規模擴大,展覽效益向好,會展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,虧損面大幅減少,盈利面大幅提升。這就為澳門會展業在內地發展,提供了堅實的基礎。
2012年、2013年,我國展會數量的增長,分別為-3.41%、3.33%;展覽面積的增長,分別為3.59%、10.92%。只有去年展覽面積增長達到兩位數,其他指標都在正負三點幾上下。從我國會議業、節慶行業來看,它的增長率下降的情況,比展覽行業更明顯一些。雖然也有少數會展城市近兩年保持了較快發展,但就全國而言,業內人士的感受,與統計數字是一致的。我國會展業進入「新常態」的根本原因,是由我國經濟發展「新常態」所決定的。因為經濟發展,是會展業發展的基礎,會展業只是經濟發展的「晴雨表」。當然,我們會展業的發展,還受到一些具體因素的影響,比如「八項規定」等等。
我認為,會展業發展的「新常態」有幾個明顯特徵:
第一個特徵,會展業的數量、規模在持續增長,但發展速度比較溫和。我們從一些會展城市瞭解到,14年會展業仍將保持增長的態勢,數字不會太悲觀。最後統計,我們將在明年4月份的年會上發佈。對15年行業發展趨勢的預計,我們認為,中國會展業仍處在發展加轉型的好時期,對「十二五」的收官之年,有理由保持樂觀預期。
第二個特徵,各級政府對會展業繼續給予支持,但政府的角色正在轉變。
去年以來,有兩件大事影響深遠。一是反腐敗,二是全面深化改革。這對內地會展業帶來很多新的變化。
第一個變化是,對政府主辦的會展活動進行清理規範。國家級、省市級會展活動保留一批、降低主辦級別一批、停辦一批、加大間隔一批、市場化轉型一批。清理整頓取得了明顯成效,幾乎所有政府展會都壓縮了開支,精簡了活動,提高了效果。我知道,一些政府展會都有獨立的澳門館,很受歡迎。今後澳門會展機構與各地政府的合作,應該注意適應這個新變化。
與此同時,民營會展企業出現了分化,強者繼續做大,弱者困難重重。另一方面,外資會展企業進軍中國內地會展市場的步伐加快:如亞洲博文公司與成都市簽訂會展項目合作協議、勵展公司進軍鄭州,斯圖加特在南京設立合資公司,英國ITE公司以數億元的資金收購上海展會。我想,從以上變化中,澳門會展業是能夠發現合作商機的。
第二個變化是,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落實,推動了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,出現了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快於東部的新情況,帶動了西部地區會展業的加速發展。我們看到,成都、西安、重慶等城市的會展業,在西部城市中率先崛起。貴陽的「生態文明國際論壇」、烏魯木齊的「亞歐博覽會」、昆明的「南博會」、銀川的「中阿博覽會」等,紛紛進入國家級、國際性展會的行列。圍繞國家提出兩個「一路一帶」的戰略構想,沿途城市舉辦了一批新的會展項目。這些都是澳門會展業可以參與的新商機。
還有一個方面就是,內地正在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,促進了縣域會展經濟的起步。近年來許多縣級城鎮發展會展經濟的熱情開始出現。特別是山東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一些縣級城鎮,他們在建場館、做展覽、辦節慶、搞賽事,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我想他們是非常歡迎澳門會展業者去開展合作的。
第三個特徵,會展業發展正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。過去一年,我們明顯的看到,我國會展業的格局,正在發生變化。從地域層面來看,會展資源開始向有全面優勢的會展城市聚集。表現突出的有上海、成都等城市。從企業層面來看,會展資源繼續向有全面優勢的大型會展企業聚集。表現突出的有中國外貿中心等會展集團。從項目層面來看,會展資源在向有全面優勢的大型展會項目聚集。一些品牌展會的規模繼續擴大,我國展會進入全球前列的項目增多。
會展業集約型發展的另一個表現是,會展設施建設大型化趨勢明顯。近年來,不少地方和城市都在規劃和建設大型國際會展中心。根據去年統計,中國內地擁有5000平米以上會展場館316個,可供展覽面積1237萬平方米。2013年,中國內地在建會展場館13個,設計展館面積154.49萬平方米,待建專業經貿類展館4個,設計展館面積41萬平方米,在建、待建展覽場館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,全部建成後,中國內地會展場館總數將達到333個,可供展覽面積將達到1432.49萬平方米。單體會展設施大型化趨勢明顯,在建、待建場館單個平均面積均超過10萬平方米,上海、天津國家會展中心設計室內展覽面積更是高達40萬平方米和20萬平方米。今年十月,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正式啓用。已經有北京、廣州幾個大型展覽決定移師上海新館。如10月19日作為首展的「中國國際汽車商品交易會」就是從北京「移師」上海的。其他還有紡織服裝展、傢具展等。
第四個特徵,會展業市場化步伐加快,轉型升級成為新的發展動力。在政府主辦的會展活動向市場化轉型的同時,事業單位、社團組織、國有企業、民營企業、外資企業主辦的會展活動,出現了強者恆強的局面。簡化形式、注重內容、提高質量、講求效益已經蔚然成風。細分專業市場、擴大品牌影響、提升國際化水平成為行業的追求。
第五個特徵,我國會展業的行業建設,正在逐步加強。行業標準制訂、行業組織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。 2013年,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先後頒布推行了《會展中心(會議中心)服務規範》、《會展設計搭建服務規範》、《商貿類展覽會等級分類標準》等三項國標。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會展專業委員會研究制訂了「會議分類和術語」和「貿易類展覽會數據統計」標準。商務部「會展業節能降耗規範」也研制完畢,上報國家有關部門批准。一些地方城市有關會展行業的條例、規定陸續出台。中國會展業協會,籌備工作已經進入尾聲,明年可望成立。各地會展行業中介組織也在增加,活動更加積極、活躍。隨著行業建設的加強,會展行業的亂象正在得到治理,會展業的環境正在繼續改善。
第六個特徵,科技助推會展業發展,綠色環保成為新時尚。近兩年,新的科學技術如互聯網、物聯網、移動端、雲計算、大數據等被快速、廣泛地引入各類會議、展覽、節慶等活動。同時,綠色會展的理念、創意、設計、工藝、材料等正在逐步滲透到各類會展活動中來,已經明顯地改變了我國會展業的面貌。
第七個特徵會展人才備受關注,會展教育風生水起。近年來,內地會展教育發展很快。據調查統計,截至2013年底,內地共有220所大專院校設有會展專業或方向,在校學生達到1.3萬人;十年來已經畢業的會展專業或方向的畢業生近5萬人,累計出版各類教材近500種。會展教育的興起,為未來會展產業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學科基礎,蓄養了會展預備人才。相對於澳門會展業的人才培養,內地會展業中高級人才的培養,還具有相對的優勢。澳門會展業在多年的發展中,已經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,並在澳門會展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。但是,面對快速發展的澳門會展業來說,會展人才仍是短板,內地與澳門會展業在人才的交流與合作上,還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。
當然,我國會展業的「新常態」還可以說出其他特徵。僅就以上幾點,應該可以看出,出現溫和增長的新局面是好事,不是壞事。它有利於我們行業去掉浮躁心態,認真克服存在的頑疾和弊病;有利於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;有利於我國會展業實現由大變強的夢想。
二、 內地與澳門會展業合作的新商機
這次我們來參加「澳門國際會展產業論壇」,通過交流可以深入瞭解澳門的會展業的發展情況。澳門會展業有許多值得內地學習借鑒的經驗。我認為,澳門會展業的發展有四大優勢:
一是政策優勢。所謂政策優勢,我認為歸根結底是體制優勢。澳門實行「一國兩制」,是發展會展業的一個獨特優勢。既可以背靠「一國」即祖國強大的會展業資源和市場,又可以發揮「兩制」即高度自治的靈活性。政策優勢表現在兩方面。
1、中央政策大力支持。《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》(CEPA)及其補充協議為澳門會展業發展提供了許多支持和便利。例如:在2007年簽署的補充協議四加入了「內地支持和配合澳門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和展覽」條文,2010年簽署的補充協議七,推出措施方便內地企業和人員參加在澳門舉辦的會展活動。2012年,國家商務部與澳門特區政府簽署《關於加強會展業合作的協議》,對內地與澳門會展業合作目標、合作內容、政策支援、合作機制等方面作出了更加明確的規定。2014年1月1日,《CEPA補充協議十》正式實施,在會展等28個服務貿易領域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條件、經營範圍和地域限制等。而澳門會展業即成為內地企業與葡語系國家進行經貿合作的紐帶。目前,澳門已經有14個會展活動獲國家商務部確認於2015年享受赴澳門出入境簽證便利。
2、澳門特區政策積極推動。澳門特區政府近幾年來為傾力發展會展業,2010年成立「會展業發展委員會」; 2012年推出「會展活動激勵計劃」,即通過向在澳門籌辦會議展覽的主辦單位及策劃者提供協助及支持,吸引各類型會展活動落地澳門,以持續提升區內會展業的競爭力。2013年,澳門貿促局推出「會展競投及支援‘一站式’服務」;2014年,澳門經濟局又推出「國際會議及專業展覽支持計劃」,為在當地籌辦的會展活動提供場地考察、酒店住宿、餐飲、交通、推廣等財務支持。
二是區域優勢。澳門位處大珠三角地區,是全國最具競爭力和經濟活力的城市群,與廣州、香港、珠江三角洲等區內經濟、會展業中心和新興城市緊密聯繫,加之海、陸、空交通配套完善。特別是「橫琴開發」、港珠澳大橋建成、24小時通關措施等具體利好,都是澳門會展業的發展機遇。當然,也有不利之處,就是珠三角會展城市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。
三是產業優勢。澳門的服務業高度發達。國家「十二五」規劃中明確提出了,澳門「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」。澳門娛樂旅遊業世界聞名,與拉斯韋加斯和蒙地卡羅並稱世界娛樂旅遊城市。澳門旅遊資源豐富,「歷史城區」被列入世界遺產。澳門的營商優勢有利於會展業的發展。澳門具有自由港、單獨關稅區、簡單低稅率制、國際市場網絡等產業發展的便利條件。
澳門的會展業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。硬件設施逐漸完善, 擁有世界級大型國際會議展覽場地,滿足不同類型活動的需要。目前,澳門會展場地面積已超過16萬平方米,有30多家酒店可以提供設施完備的會展場地。
四是人文優勢。由於歷史原因,澳門與葡萄牙、巴西等葡語國家擁有廣泛、密切的聯繫,而且法律和行政架構也較類似,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的中介和橋梁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。澳門是世界貿易組織(WTO)成員,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(ESCAP)准會員,國際大會及會議展覽協會(ICCA)和亞洲會議及觀光局協會(AACVB) 成員,並且是多個國際組織的成員單位,在發展對外交流與合作,促進會展業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難得的網絡資源優勢。
這四大優勢條件,造就了澳門會展業的亮麗的成績。2012年會展業創造價值達35.32億澳門元,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.01%。2013年,共有1030項會議展覽活動在澳門舉行。今年前三季度,澳門共舉辦會展活動743項,同比增長近10%。有影響力的會展品牌正在逐步形成,如「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」 「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」「澳門世界遺產旅遊博覽會」 等也已躋身國際知名展會行列。而「活力澳門推廣周」更是成為內地非常有影響力的展會活動。不僅如此,如今的澳門已具有承辦高規格和國際化大型會展項目的能力,這兩年還分別承辦了 「中國—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(澳門)第四屆部長級會議」及「2014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旅遊部長會議」。
內地會展業的新發展,與澳門會展業的特色和優勢相結合,可以帶來雙方合作發展的新商機。就此我提幾點建議。
(一)充分利用已有的經貿合作平台,拓展會展業商機。
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2013年中葡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,宣佈將支持澳門建立「中葡雙語人才、企業合作與交流互動信息共享平台」 「中葡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」」 「葡語國家食品集散中心」和「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」,並推出未來三年與葡語國家合作的8項新舉措。利用好這些平台,可以發掘出內地與澳門會展業合作的新商機。在澳門舉辦相應展會活動,可以助力內地企業開拓葡語系市場,為中國企業和葡語國家企業間搭建合作平台。
(二)深化區域會展業合作,實現「遠交近融、互補合作、共同發展」。
澳門特區政府在加強區域合作中提出的「遠交近融、互補合作、共同發展」的思路,為澳門會展業創造了極大的發展空間。我認為,澳門會展業的區域發展,可以立足於「三個面向」:面向祖國(包括珠三角和粵港澳)、面向東亞(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)、面向世界(特別是葡語國家)。面對澳門本地市場狹小,周邊地區競爭激烈等問題,更加需要深化區域合作,借助珠三角區域內各城市的優勢,聯合各方會展資源,打造會展聯合平台,共同開拓國內外會展市場、協調發展。其中,與澳門隔江相望的珠海,在土地、旅遊、人力等方面與其形成優勢互補。隨著近年來港珠澳大橋、橫琴大開發及海島會展業各項工程的推進,「金三角」聯動效應為澳門會展經濟的發展添磚加瓦。
(三)利用優勢,打造國際會議大都市。
除了發展展覽業之外,我認為,澳門可以著力發展會議產業以及節慶產業、獎勵旅遊和有關賽事活動。利用澳門舉辦國際會議的優勢條件,結合內地的會議資源,加強與國際有關會議主辦方的聯繫,積極申辦國際高端會議活動、借鑒新加坡的成功經驗,打造澳門國際會議大都市。
(四)探討建立「內地與澳門會展業協調機制」。
建立相對固定的內地澳門合作模式,發揮內地澳門會展業協調機制的作用,鼓勵內地有關協會幫助澳門引進具有規模和影響力的展會,為內地澳門會展企業搭建與當地政府、社會溝通的橋梁。給會展項目的合作解決一些實際困難,並促進具體鼓勵措施的出台。在內地澳門會展業的競爭領域,發揮協調作用,引導其錯位發展。
(五)加強會展業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溝通。
加強內地澳門會展業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溝通,加強內地澳門行業標準、行業統計、資質認定、項目評估的相互交流和適用。有效解決內地澳門會展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。
(六)加強學術合作與交流。
加強內地澳門會展業學術機構的交流與合作,可以共同開展有針對性的課題研究,互通和共享會展業的發展信息及創新成果,夯實內地澳門會展業的基礎理論建設。
(七)開展人才隊伍建設的合作。
加強內地澳門會展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合作。開展內地澳門會展院校的教學合作,安排教師、教材、實習的交流。合作進行中高級會展人才的培訓項目,鼓勵此類人才在內地澳門間的相互流動。提高內地澳門會展人才的專業化水平和國際化視野。
我們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願意與澳門會展業同仁繼續深入合作,共同為澳門會展業的大發展提供服務。